电视剧《鹤唳华亭》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鹤唳华亭7.1

导演:杨文军 / 曹振宇

演员:王建国 / 张建民 / 冯韵之 / 王劲松 / 董春辉 / 李庆誉 / 武琳 / 徐杨 / 辛鹏 / 张金元 / 董子武 / 谭建昌 / 王凯 / 邱心志 / 虞汇源

年份:2019-11-12

地区:大陆

立即播放分享给好友

故事精髓

皇太子萧定权少年丧母丧妹不与父亲亲近,早年的经历让他对亲情极度渴望,总是想竭力留住身边仅有的亲人。对于父亲,萧定权又敬爱又畏惧,既期望获得父亲的肯定,又害怕面对希望落空时的窘境。而齐王及其岳父中书令李柏舟屡屡制造祸端,不但迫害了萧定权身边仅有的珍视之人,还令萧定权与父亲间的隔阂日渐加深。太子老师卢世瑜曾希望清流陆英接替自己成为太子坚实后盾,没想到阴差阳错让陆英之女陆文昔与太子偶遇相知,进而暗许终身。亲近之人相继被害后,深受卢世瑜儒家思想熏陶的萧定权,坚定地以家国天下的君子准则和小人阴谋做斗争。而陆文昔在父兄遭难后化身东府女官默默守护在萧定权身边,先后帮助他解决了军马案、童谣案,最终使父兄的冤屈得以昭雪,奸佞巨蠹得以伏法。萧定权和陆文昔也在互相配合间情感不断加深。两个小怯而大勇的人不畏艰险不畏牺牲,为了社稷的安宁相持相伴。

网友热议

  • 来自网友【太傻猫】的评论 距离鹤唳华亭首播已经五年,我才有幸观看,没想到一发不可不收拾,竟然短时间内就二刷三刷,成为妥妥剧粉,甚至愿意花时间为它写下这篇剧评。我只是个普通的观众,没有戏剧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专业的剧评和新媒体达人,所以评价仅限于个人观感。 文艺作品的好坏于我而言无非是形式与内容。从形式而言,鹤唳华亭的服化道、演员选角都堪称完美。原著是架空小说,服化道遵循宋制,宋朝是汉文化审美的巅峰时代,整个片子的色调、配饰、服装都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美,多一分俗艳、少一点粗陋,让人赏心悦目。特别是女主后期的裙装清丽脱俗,雅致动人,与人物的内核高度契合,完美无瑕。剧中还出现了很多不起眼的小道具,如男主经常佩戴的玉鱼,佛龛上摆放的花瓶、女主的耳环都很有质感,足见道具组的用心。再说角色,几乎所有角色的完成度都很高,没有明显的短板。特别喜欢李一桐的女主,演的太好了,是我看过她诠释的最好的一部剧。第一次看她的剧是狂飙,觉得很拉垮,就是一花瓶,相当无感。但这部剧她真的还原了小说中的人物,把一个集勇敢、智慧、坚毅、美貌于一身的女神具象化了。剧中好几个场景都令人印象深刻,最经典的应该是52集的泼水段; 41集皇太子准备离开宗正寺的女主的无奈无助和坚强;即将被皇太子赶出宫,绝望间哭诉期望转机等等……这个角色居然没有获奖。全剧里面个人认为演的最好的就是李一桐,可以说李一桐就是陆文昔。罗晋的皇太子演得也不错,但总的来说不如女主,稍微过了一点。作为一个从小就被立为太子的人,情绪多了一点,再内敛一点会不会更符合角色的身份地位?如果要说主要角色谁最拉垮,我认为就是罗晋的皇太子。倒不是说他真的演得不好而是其他角色都演的太好了,几乎无懈可击,对比而言他稍微弱一点而已。皇太子特别不好演,因为是个极其复杂的角色,虽然身处高位,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却不被父亲信任,太子位岌岌可危,每天都活得战战兢兢,在皇帝面前又只能谨小慎微;虽有众多仆役,其实个个心怀鬼胎,让人不放心;所以这个人物既骄傲又卑微,内心渴望爱,却又不得不对身边人警惕防备……,所以要诠释好这样的人很难。客观说萧定权难度比陆文昔大。其他年轻演员都演得很好,王雨的许昌平,郑业成的顾逢恩,张念之,甚至张监生都很好。郑业成演得顾逢恩真是赏心悦目,活脱脱的面如冠玉、鲜衣怒马少年郎。原著里就说过顾家人长得好看,郑业成很适合这个角色。许昌平也让人过目不忘,专门百度了一下,真看不出王雨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剧里的老戏骨就不说了王劲松,黄志忠,张志坚,苗圃等都是演啥像啥,专业度无可挑剔……再说剧情,这部分可能是此剧略微的弱项,稍微复杂了一点,特别是开篇的皇太子冠礼案反转又反转很容易让观众看的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此剧中的所有宫斗权斗都比较复杂,看起来很烧脑,我这种智商不高的人第一遍很多都没看明白。可能这也是此剧最后没有大爆的原因之一吧,有的观众看不懂直接弃剧了,更没法欣赏剧所阐述的内核了。除此以外,剧中台词引用很多典故,也很难让普通观众看懂,也是设置了一定的观看门槛。目前此剧的豆瓣是7.1,而别云间(鹤唳华亭2)是8.3;估计是很多弃剧的观众给了鹤唳华亭低分,而能坚持看完的观众是真的认可全剧的。最后说鹤唳华亭的内容内涵才是此剧最打动人的地方。鹤唳华亭不是宫斗剧,也不是简单的权谋剧,而是在讲一个关于“道”的故事。剧中多次提到的这个道,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在说道。但什么是道?大家看了道德经恐怕都是云里雾里,从字面上看就是“不可说”。要把这个不可说的道用电视剧讲出来,难度太大,可以说编剧的野心也很大。但我认为电视剧成功达到了目标,电视剧甚至比原著更好的阐释了作者心中的道。三观就是一部剧的魂魄,没有三观的剧就是下饭剧,绝对经不起咀嚼,回味,也不会在网络和历史上留下什么印记。道就是鹤唳华亭的三观,也是这部剧经得起反复观看的重要原因。为什么这么说?从剧名开始说,鹤唳华亭这个成语的典故网上大家都可以搜索到,在此不赘述。作者给剧取名鹤唳华亭固然是在借用典故,但也不单纯借用典故。其实剧名就是指剧中的核心人物陆文昔。首先陆家是华亭人,其次陆文昔画的那副画是整个剧最重要的线索,画面里的核心元素就是鹤。剧中反复出现过一句关于鹤的诗句:唳清响于丹墀,舞飞容于金阁,鹤实为猛禽,可以搏鹰。陆文昔有几次的台词都自比为鹤,一次是她去找大王为她写字条,她说她要“搏鹰”,后面被绑在板凳上准备挨打,心里话是:怕搏不到鹰都是暗指陆文昔就是这只鹤。当然还有其他暗示,在此不赘述。我判断编剧更深的意味是把道具象化化为陆文昔。陆文昔就是道的化身。为什么说鹤并不是指皇太子萧定权,陆文昔的原画里面只有一只鹤,后来萧定权向陆文昔索要双鹤的画,但大家注意没有,陆文昔给他的那副其实还是单鹤。第一层意思是陆文昔作画时已经断了嫁给萧定权的心思;第二层意思是其实那时候的萧定权还没有得道成“鹤”。直到很后来,快剧终的时候,陆文昔才在画上加了鹤。浅层意思是她们终于心心相印在一起了,深层意味着那时候萧定权已经实现了人格的升华与完善。所以鹤唳华亭其实是一部大女主剧。在女神的引领下男主萧定权历经磨难,百罹成人,最终自我实现,为子孙后人涤清道路的故事。虽然这是部架空剧,但是编剧极强的历史功底让剧中的人物和故事在历史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原型,让剧情和人物非常生动而有感染力。具体大家可以看看豆瓣的评论。萧定权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是权势倾天的皇太子,一方面从小缺乏父爱,受到严苛的管束,有哥哥弟弟觊觎太子之位,更不受皇帝信任,经常被陷害。所以其实很可怜,严重缺爱,也缺安全感,总是做噩梦。但他又是个天性善良,纯真,温柔的青年,渴望成为老师所教导的明君圣主。这个人物的背景从电视剧开篇他在大相国寺跪拜的情形即可略知一二。剧的开篇冠礼案也把整个故事男主所处的环境进行了充足的铺垫。男主在神佛前出镜与陆文昔在山水间出镜遥相辉映,同时应了那句台词:可得解脱处唯有神佛前与山水间,暗示最终两人都能够得到解脱。女主在冠礼案后上线,李一桐把一个美丽、聪慧、勇敢的女神带到观众眼前,一句非常动人的台词让人过目不忘:没有理由就可以相信,没有力量也想保护的人,阁下没有吗?。鹤唳华亭的台词真是非常有亮点的,精炼、深刻、意味隽永、文气斐然却不陈腐,把中国语言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编剧的文学功底让我折服,让人回味无穷。陆文昔这样的女孩谁不喜欢呢?就像春天明媚的阳光一般,一下子就点亮了皇太子。所以里面皇太子喜欢她、张监生喜欢她、太子妃喜欢她、夕香喜欢她,就连反派五大王也喜欢她。后面说五大王。与皇太子不同,陆文昔是在充分的关爱和正统的儒家教育中长大的,塑造了她非常稳定的内核,也没有那么多羁绊,所以她可以在日后剧情中每一个艰难的选择中坚定地走她的“道”路,也是她成为“道”之化身的基础,成为萧定权爱慕对象的基础。陆文昔其实并非没有犯过错,为了寻找遗失的荷包错过出宫就是她犯的一大错误(其实也不算错,就是因缘际会),但她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并做出深刻反省,在后面的艰难抉择中都做出了符合自己三观的选择。但相比而言,萧定权却在后面的斗争中在术与道之间反复游走数次,这也是跟他的身份、性格、和地位相匹配的。毕竟他那个老爸就是极善于玩弄权术平衡之人,一边是父亲的术,一边是尊师的道,他面临的选择比陆文昔难多了。萧定权父子的关系让很多人吐槽,实在是太拧巴了,一方面是血亲,太子被寄予厚望;一方面其实又是竞争对手,至少皇帝时时担心被亲儿子干掉。亲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外人很难左右我们的情绪,没有多大干系啊;亲人则不一样,无论是利益还是情感都息息相关,所以人的喜怒哀乐大部分缘于亲人的交互。亲情处理得好,日子就好过;亲情处不好,日子就难过。皇室,滔天的富贵权力也意味着泰山般的权责纠葛,没有不难的。而遇到一个多疑的皇帝,就是难上加难,不可能不拧巴。这样的关系被编剧映射到了萧定权和陆文昔的关系上,简直就是父子关系的翻版。太子内心深处喜爱这个勇敢、智慧、坚强不屈、美丽的小内人;但小内人来路不明,目标不明,时时可能对自己下狠手,并且非常聪明,令太子又爱又恨,所以总是打一顿板子给一颗糖的相爱相杀。所以观众们初看都觉得很虐心啊。看过原著,我觉得电视剧剧本比原著直白多了,原著更加晦涩。卢世瑜让陆文昔给萧定权的章丢了其实可以再做一个,为什么说怕太子:失此遗珍,会抱憾终身?为什么非要陆文昔亲手交给他?作为师傅的卢世瑜绝对不是说物品本身,而是暗喻陆文昔的陪伴,更是说陆文昔所代表的道对太子的重大意义。陆文昔在宫里不小心丢了荷包,明明被太子拾到却没有发现又扔回给她,既是剧情推动的需要,更是暗喻太子当时有眼无珠。剧中皇太子有一句台词非常不起眼却又很重要:为什么我身边尽是不小心的人啊?这句话说尽了一个位高权重之人的心酸悲哀,当你位高权重之时,会有很多怀有各种目的的人接近,逼迫你做出各种不应该的选择,以满足她们的私欲。这也是皇太子要得道的重大障碍。太子妃的父亲滥杀无辜,他不得不保;害怕舅舅出事,他要拉拢权臣;越是亲人,越是靠山,也越是障碍。萧定权是个天分极高的人,年纪轻轻就有了自己的书道金错刀,所以他对皇帝父亲面临的困境非常清楚:军权旁落,政权被李柏舟把持,皇太子有个很强的舅舅随时可能造反。但他却被卢世瑜的儒道深深吸引,并不心甘情愿走他父亲的道路。这是他的佛性,他的觉悟,这也是最后他走上殉道的必然性。萧定权在宗正寺死护陆文昔不是守护爱人,而是守护“道”,什么是道?具像化之一就是尊重最基本的事实,太子妃不是陆文昔杀的,就不能让她当替罪羊,什么理由都不可以。但是老皇帝为了平衡,可以滥杀无辜,而萧定权这里就不认同皇帝的术,所以皇帝把太子往死里逼。这是术与道的冲突。道在这集里就是人的底线,社会的道德底线!今天上位者敢这么做,明天就有人效仿。皇太子敢用许昌平作弊,许昌平转头就能一样卖了太子。人的底线不能碰,不能破。剧中也反复说到一句台词:青春干净的人,夕香认这个理,张监生,哪怕是李重奎心里也有自己的准绳。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萧睿鉴倒是反复说过几次,但从他口里说出来是反讽,他是惯于玩弄权术之人,离道甚远。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类社会有基本的道德约束和底线,没有底线的社会无异于动物世界,那是多么可怕,弱肉强食,当你强大的时候萧睿鉴你随心所欲,但没有人可以永远强大,一旦露出衰弱之式,后来的强者就可以把你撕碎,这不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路径。事实也证明动物世界只能够无限循环,难以进化。所以萧定权的人设不可以与顾逢恩一起起兵军柬,那样他就是成为另外一个萧睿鉴,顾逢恩就是第二个顾思林。因此鹤唳华亭并不是be,萧定权和陆文昔一起为后世涤清道路,终结了恶性循环就完成了他们的人生使命。所以这是个he。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说说其他几个皇子。老大就是个傻二代,其实本质并不算太坏,看他怕老婆的样子就知道了,但确实没有什么慧根,极易被牵引误入歧途。本来可以做个逍遥王,却被裹挟着搞了半天宫斗,算是剧情需要的人物吧,金翰演得不错。五大王其实才是最悲情的人物,他也是娘不疼爹不爱的,偏偏天分不错,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我认为开始他是真喜欢陆文昔的,无奈女神看不上他,后面就只剩下利用了。野心大于实力,往往最是悲催。萧定权亲自教导的六大王最后继承大统是最顺理成章的,也是我说he的原因。剧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回味和推敲,比如为什么给太子妃下毒手的宫人也是红指甲?其实如果仅仅是推动剧情可以选择其他特征的,比如疤痕。其实这里是暗喻陆文昔的另一个选择,她可以以报仇的名义毒死太子妃,但陆文昔不会这么做。为什么是顾内人?因为顾阿宝就是太子的乳名,两人是一体的。……更多的细节不在此赘述,大家自己去发现吧鹤唳华亭真是一部难得的好剧#鹤唳华亭#好剧推荐##罗晋##李一桐##郑业成#
  • 来自网友【Minerva】的评论首先,我好喜欢陆文昔。比如,好喜欢她策马狂奔去救兄弟、隔着面纱手握刀刃喊‘不用理由就会相信,没有力量也要保护的人,殿下难道没有吗’的那一幕。她瘦弱身体中爆发出的不相称的力量、她颤抖却蕴含着深刻力量的声音、她望向无边黑暗风雪却锐敏的眼睛、她如此亲近生命(力)又如此不惧站在死亡之锋的姿态。我和太子同步感受到了爱,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其中像太子的眼睛一样爱上了她。我好喜欢那种整个生命好像站在刀锋上一样的人。好像用一根头发吊在悬崖上也不会放弃的人,让人倾倒。勇敢又有智识,呜呜太爱了。仅仅从这一幕中也能得知,把这样的人放在绝对的逆境中,也能爆发出这样的故事。虽然是一个以悲剧为底色的故事,但是我觉得有两种悲剧是不同的。有一种悲剧是人和他们美好的东西在困境中被碾碎被减少,还有一种是人在悲剧中经历了破碎失去了重要的东西却依然变得更加像人。这个故事是后一种。她和皇太子的爱情故事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或者祈求,而是两个人互相完整了对方的自我和共筑了彼此的世界,通过爱。‘但这天地之间,人在哪里?’ ‘她是我一直在等的 人呐’ 他们在悲剧中却互相认识了彼此,和最开始就萌发的情爱有所分别。他们一开始就相爱却不相识。然后现实因素阻止了他们相爱。我觉得不仅仅是他们真的不被允许在一起,也是阿昔是一个有很强大自我的人,她的自我不会为了爱曲折。如果不能好好在一起,阿昔不会去和他相爱,即使她心里依然对他抱有爱;这里的相爱可以是一个动词,区别于一种被动情感。我觉得她的(相)爱一直是有条件的,在自我坚持的东西之后。她和太子坚持的道是一样的,但是其中有一个区别是阿昔内心很满足,而太子内心其实很痛苦。太子是一个坚持道的人、一个儒家标准下的模范储君,但是他问‘人在哪里时’,我觉得如果他仅仅是抽象的、自上而下的,理解这一切,是不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必须要带上私人的理解。而和阿昔的相爱就完善了他的这部分私人理解。‘殿下可知,天下万姓,都比在上位者,更加易碎...他们的人生,也更容易被碾碎。’ 多么悲怆又坚韧。我觉得阿昔就像是太子从来没有处过的视角的相似自我,补上了他的理解。阿昔就是一个‘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人’,她真的把君子这个词发挥的好具体。比方说能体会到的不迁怒、公正、无法被改变的坚韧意志。还有‘可博鹰者,不与黄雀斗’ ‘妾真正的天赋,殿下还没有见识过’。我也喜欢她不会被爱改变撼动自己坚持的东西这点。我觉得有一种我熟悉常听到的视角是‘爱是我们黑暗空洞的世界上能拥有的一切’。但是对阿昔来说不是这样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千万气象,天高水长’。我觉得阿昔内心觉得自己很富有。底下有一种寄情山水的(道家?)思想。或许这是为什么她会说‘相濡以沫,不过是佳事;相忘于江湖,才是幸事’。相濡以沫是两条在要干涸的水坑里用互相的唾沫滋养对方的鱼,而在这之外,一条鱼能拥有的,是广阔的江河湖海。我觉得阿昔可能是这样看待情缘的。所以她真的本身超级富有,不管经历什么事都无法改变她这点。当然她的家庭也幸福多了,处境和太子不一样。所以除了权力之外,她有爱情,在那之外她有家人,在那之外还有’天‘ — 道义/公正和江河湖海象征的宇宙和天地,以某种形式结合在一起。---然后这个故事我不太喜欢的一点是缺乏对整个大的封建制度的反思。在最后太子自尽之后(在揽过自己的爱人亲吻以掩人耳目的同时抚摸她头发的同时在袖口里藏下她头发上带来的利刃,怎么会怎么美天呐),他们隔着门对话,皇帝终于对自己这样对待儿子表示悔悟,说他的信表示出‘他心疼朕’,说在权力退下以后他要和自己的儿子从此以后好好做父子。但是他久久得不到回应,推开门后却发现自己的儿子倒在血泊里。我觉得这更像一个希望;就像小孩子无力地希望‘我死了你们就会后悔了一样’。但如果恶人人死掉就会后悔,那女主洗冤干嘛?有亲缘关系的人就不一样吗?而且把落脚点从对皇权的反思和对人的追寻最后还是落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里。男主想要追问‘人是什么’,可是皇帝对他出于权力旁落的防备和由此而来的虐待正是一切悲剧的来源,这和爱没有关系;我觉得让人咽下这一切,然后去真心尊重君臣父子之礼因为这是儒家社会的要求,这要求本来就是非人的。这个对父子关系的描绘里外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支撑他的内壳在我看来是一种虐恋。爱和虐待混合在一切。说真的这是文化和历史成因的,不是一种单单的不受干扰的本能。说真的这比任何激烈的bdsm游戏都吓人,因为它是来真的。是什么让我们把’虐‘看成‘爱’,并且需要通过‘虐’来让’爱‘体现呢?反正不单单是一种性本能就对了,完全不止于此。这个故事最后太子选择了忠诚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给出的理由是民众的生命,我觉得这是一个未必每个人都会一样但是无法驳斥的理由。但是它呈现的就好像这还是关于忠君,让观众难以理解其中的复杂心理斗争。一般人在经受虐待以后,不会像处在这个父子关系里的太子一样不管发生什么、不管自己处在这个权力关系上多少人会因此死去,‘我就想要我爸爱我一次’,不会在心理上也匍匐在他脚下接受一切虐待。这是一种虐恋写就的。这个故事叙述里父子关系占那么大的比重、太子在肉身和利益受到伤害的同时情感Involvement也特别深,在我看来是它其实在享受这一点,需求这一点,这种虐恋关系。就如一个人在受到伤害后不拔离而是还在一遍遍回味。即使所有人都死了,他还像一个孩子一样匍匐在父亲跟前祈求,因为这种关系无法被放弃。感觉是穿着君臣父子的旗打着精神心理思想全面毫无反思的gaslighting的灯的实质虐恋关系。然后我觉得这个故事里对女主的那种反复的肉体折磨也是超出故事必要的。体现奴婢的不平等非人地位并不需要通过反复让男主和其他人来打或者诬陷女主。这里面大概也有一种虐恋元素。但是我觉得,如果虐恋并不宣称它自己是虐恋,那它会不会让人认为这种非人暴力是正常的、和爱是兼容的?虽然是在审问间谍并最后男主意识到了女主是谁非常愧疚,它去体现这些对女主的肉体折磨的目的好像不是为了反思暴力,而是这种虐恋就是它们play的一环。但是这种随地侮辱折磨真的是和对人的尊重和追求与爱相容的吗?所以会不会这种虐恋元素和故事本身想传达的想矛盾呢。我对虐恋本身没有任何的问题,这个词大概也太宽泛了;但是男主和他身边的人都间接为此而死了诶。那为什么不造一间有隐私性的小院和心爱并自愿的人一起快乐的享受,而是要让所有人为此去死并把它当成形而学上宇宙间的唯一正义呢?所以我觉得未经思考的(或许)和性爱有关的直觉也可以延伸到世界上有很大的后果,变成了一个人live out their life的方式。看到这个故事的原文原是从训诫文来的。我不太知道训诫文算作为一种虐恋是一种什么样的具体形式。但是我觉得或许它会让submissive/被动的一方保持为一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是需要他人的,需要被更强大的管束乃至惩戒。或许像Freud说的是一种把爱欲和转内的攻击性两种基本直觉刻在一起表达出来的方式。所以明明是你死我活的权力之斗,皇帝明明把太子看做自己令人惧怕的敌人想把太子逼死(他表现出来的从头至尾是不在乎太子作为一个人),太子却要在人家面前像个孩子永远希望他爱自己一被欺负就‘委屈’得哭(没有爱‘委屈’到底是哪里来的?)。然后套一个儒家的‘我们终究是父子’,太绝了,没有bdsm这样玩的。这话你跟臣下和外面说说装装就算了,心理上真的内化了是怎样的折磨啊。而如果演化成这样看世界的话,由权力自上而下的、在家庭里成年家长对儿童的相当广泛的,暴力还算是暴力吗?如果'beat'被翻译成体罚,粗暴的言语被翻译成管教,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不是会注定有所改变吗?有多少暴力虐待侮辱借此其名藏身其中啊。所以吓人的是一种kink和整个社会文化混在一起,和儒家文化一样异化人并justify现有秩序;某种程度上处在这个社会就是处在一个巨大的bdsm。所以我觉得这种元素这样呈现让人警惕和害怕。---所以我觉得或许可以形容爱/爱欲是以一个人的内核为起点往外延伸、编织这个他们的世界的。人不能去待在伤害自己或者不尊重自己的人身边、即使有爱也不能去相爱。还有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男女主都从一开始就认同爱的危险和脆弱性:‘爱欲之人,有如持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或许爱和死欲本身真的是很有关系的。还有男女主的爱实则给对方带来思考、启迪和希望。但是实操上男主似乎很害怕和不尊重他对女主萌发的情欲,因为女主当时是个下人并且男主好像有点害怕亲密关系。但我觉得爱并不止于情欲;爱也是一种彼此世界碰撞并去看世界的方式。是世界丰富和编织的方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或许对他人之爱与对自我和世界之爱是相通的。爱可以是对自我的丰富。但是我没有谈过恋爱。)鬼知道啊。---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开头有这样一个情节。男主找到了(醉酒的?)陌生女主把她放在自己的沙发上,说看着她仿佛看到了一个顺流而下的篮子里的襁褓中的婴儿。他感到在这样的重要性下被吸引又抗拒(毕竟这陌生人是谁?)。这本书对‘重’和‘轻’的探讨,让我觉得是爱是这样一种让虚无的世间变得有意义和真正活着却同时又把人暴露和栓到地面上的东西(但也不一定我可能没看懂毕竟我没谈过恋爱好像在看外星人人物志一样难懂)。但是我自己内心其实非常抗拒和警惕这么激烈和复杂的爱情,因为我觉得它对人有消耗性。就像一个三十几岁已经成家立业追求稳定的人可能会说的一样。感觉人动不动就死了。这一来一回又得花多少时间精力。更不用说,社会文化上爱情对女性众所周知一直都同时也是甜蜜的陷阱。所以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让爱情(只是)可能把她们绑在地面。对我来说,阿昔拥有的好像是另外的东西。她的自我也并不是对儒家框架的依附、对教条的无理由吸收、或者是依托于任何天下政治理想。脱离亲情和爱情也是切真存在着的。她随时想去周游山水的轻盈在我眼里好像是另外一种东西。她好像有一种个人内核也有一个世界。抛开文艺作品,我更向往的是她这一种。她看起来不像是随时会为另外一个人而死的样子、(’我相信以你的坚韧聪慧‘)经历什么变故也都能生存下来。我喜欢她的爱情是她的冒险的一环。飘在我眼前的一个词是World-making. 通过对这个人物的爱我也好像在微微触摸她的世界,爱作为一种对自我的壮大。或许她博大的爱让她拥有整个天地世界。或许她的勇气是承其自我这样一种坚定和触摸。所以自我和世界就从描述性的字句变成了恋爱一般的自我与他者关系。(开始胡言乱语)
我们仅提供视频和图片浏览服务,本站不负责存储,侵权请及时通知。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