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人-第10集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剧情 / 爱情 / 家庭地区:大陆年份:1991

导演:李莉

演员:吴冕 / 舒金声 / 谢园 / 陈奇 / 曹翠芬 / 郁思捷 / 盛亚人 / 孙继红 / 李羚 / 孙启新 / 朱晨迪 / 李建华 / 何伟 / 沈洁 / 龙俊杰

故事精髓

1920年代,贫苦农民沈川儿带着年仅6岁的女儿若男(朱晨迪)来到大上海投奔亲友巧珍(曹翠芬),期望能在遍地黄金的十里洋场谋得一份口粮,经人介绍成为一名车夫后,他拼命挣钱供爱女读书,却还没在上海站稳脚跟就含泪离开了爱女,孤苦可怜的若男被巧珍收养。
成长中,若男尽其所能学习谋生的本领,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韧性;长大成人,若男(李羚)则竭尽全力支撑家庭,不惧生活的任何挑战——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从裁缝店的学徒做起,白手起手创建了自己的事业。而由于时局动荡,她与阿祥(谢园)、黑皮(何伟)的爱情故事,也同她起起落落坎坎坷坷的事业一样,扑朔迷离让人心惊。

网友热议

  • 来自网友【余音】的评论《上海一家人》是一部老电视剧。在过去的一年里,身居北京的我看了不下五十遍!在看《上海一家人》时,最适宜就着一盏清茶,缓缓地吃一些稻香村的细点——譬如夹沙枣泥方糕、莲蓉酥都是上佳的佐食——坐在屏幕前,细细地品味。它确实也是经心之作,值得观众一品再品的。有时连我自己也感到极怪,何以单单对这部电视剧如此情有独钟?我自幼生长于北京,小时候只觉得北方的一切都是让人亲近的,亲切到两天没吃着馒头就心头发慌。但这些年来,或许是血液里祖先留下的南方人基因在慢慢地发酵,渐渐使我如毛姆所说,“一直思念着一处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所以《上海一家人》在北京歌华有线电视台的出现适逢其时,以一种我一直在寻找的精神家园的气质使我获得了极大的宁静。每当心情低落时,一想到过会儿没准能看一集《上海一家人》舒缓一下,就宛如看到从江南人家的米箩底部细细筛下的洁白的糯米粉,有一股熨帖的暖流从心底汩汩流过。对我而言,这部电视剧绝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它还承载着我对青绿山水那份越来越浓烈的眷恋之情,极大地慰藉着我那颗莫名地饥渴的心。其实,《上海一家人》并不需要我来“发现”。早在20多年前,它就是一部轰动全国,好评如潮的海派经典电视剧。其剧情之跌宕起伏,台词之流畅紧凑有南方味儿,社会背景之恢弘阔大,人物刻画之细腻传神,导演水平之高超入化,演员演技之丝丝入扣,以及脍炙人口的背景音乐,都使得整部剧的艺术风格有如挂在女主人公李若男办公室的那个条幅——含蓄蕴藉。同时,这样一本反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生活的戏,又能曲折地映射出九十年代初期上海乃至全国的某些社会思潮与人生倾向如出国热、经商热,不能不说体现出了一种深刻的春秋笔法。全剧人物集中活动于两个引人兴致的场所:棚户屋和石库门房子,它们正好鲜明地代表了老上海两种典型的生活形态。正好此时我又在看一部与《上海一家人》同时期拍摄的老纪录片《上海记忆》,里面出现了德兴坊这种石库门房屋和上海人称作石库门弄堂的小巷,可视为《上海一家人》的某种拾遗。前几个月,《东方早报》上有篇报道也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石库门申遗或将提上议事日程。”文中说“石库门承载着上海人的文化、生活记忆。上海的石库门是中国民居在上海土地上新形式的表现。这种延续表现在其天井、厢房、客堂围合而成的空间排布,是中国近代发端最早的新型住宅。”《上海一家人》即以大量镜头精彩地表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石库门房子的天井、厢房和客堂。它的高妙之处在于有一种神奇的本事,能为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赋予青葱的诗意。第19集里,当李若男的华丽绸布店开张后,若男回到棚户屋的家,对奶奶说:“现在刚过上太平日子,好日子还长着呢。我顶了一幢石库门房子,离店不远,就是房子破旧了点,已经叫人去装修了。” 果然,到第20集,若男就对从重庆回来的何志伟说:“我刚搬进新家,所以不在饭店请你。你到我家,我们给你洗尘。”这就巧妙地引出了李家新入住的黑瓦白墙的石库门房子。无论是厢房、客堂还是天井,这所房子的布局都朴素、典雅、沉静,又不乏青葱灵秀的江南建筑气息。接风宴席摆在客堂正中的八仙桌上。都是朴实的本帮菜,若男妈妈巧珍对何志伟说“没什么好菜,吃饱吃好”,既是谦词,也是南方人常说的话,更体现出刚从温饱走向小康的李家人的经济基础。地上铺着木地板,八仙桌后是一张供桌,上供几尊瓷像,供桌花板的雕刻朴素大方。供桌上方挂着对联,两旁高脚花盆里的文竹葱葱郁郁。而在通往二楼卧室的几扇关闭的棕色木制屏门边,也富有情趣地放置了一盆文竹。这时,一位不速之客——若男的心上人,革命者赵义的到来,引出了一段含蓄的情感纠葛。饭后,何志伟与赵义两位客人对坐喝茶,八仙桌被撤掉了,两排硬木流云的方椅面对面摆放,中间搁着小几,上置茶碗,映出旁边高脚花盆的绿意。何志伟看出若男对赵义的深情,没打招呼就惆怅离去了。若男赶到小天井里,正看到江南特有的阴湿的乌漆大门被缓缓地关上。天井里有一条石子铺就的花径,高高低低摆了几盆花,映出后面厢房的屏门、窗上的冰菱花纹和几级台阶。那种幽雅与深邃的意境,不由让人想起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对解放后曼桢住处的描述。当客堂通往二楼卧室的屏门开着时,可以看到有木楼梯直通二楼。卧室分前楼和后楼,呈V字形连在一起。若男的房间似乎在后楼,因为有一个她穿着睡衣,拿着小妹的信从后楼一跃至前楼给母亲报喜的镜头。赵义要在李家留宿,若男安排他住在自己房间。她伏在床边为赵义缝被,灯光照出若男伏下去咬线头的身影,那种身心的愉悦仿佛案头供着的鲜花怒放。屋里放着藤椅,一床二沙发,圆桌上铺着紫色桌布。对面墙上一副黑白照片,还挂着山水画。这些普普通通的事物,一经巧手安排,就仿佛有了生命,蕴含着江南特有的审美情趣。到第21集,若男和下属吴安泰在客堂里谈生意时,镜头里的场景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二人据八仙桌对面而坐,眼前各放一盏盖碗茶。四把乌漆椅子放于西边。若男身后的长窗掩映出白墙上书带草的绿影。此时高脚花盆里的盆景也换就了江南特有的冬青一类植物。盆景旁还出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储物柜。墙上则多了一部电话,暗示出李家现有的地位。不细心看不出来,供桌上方的对联又换了,供桌上则添了一个寿星老和蓝底白花的猫耳瓶。八仙桌是这所石库门房子的重要道具,一身素淡旗袍的若男经常坐在桌边算账、会客。她随身携带一个精致的黑白条纹小手包,饭后常从里面抽出一条白丝帕来揩拭嘴唇,显出一种在今天的电视剧女主人公身上很少看到的端庄、文秀的风度。若男是开服装店的,常为太太乃至干妈们做衣服,所以她卧室衣架上挂的旗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细致的变化,有淡绿、灰色、黄色的,从这个细节又特别显出剧组的精心。走廊的过道里还设有一个电灯开关,若男深夜归来时,一个生活化的关灯的习惯动作,简直是妥帖极了。全剧出现过几次全家聚会的场景,在石库门摆的饭菜就远比在棚户屋的丰盛得多。到第23集招待陶大律师一家人时,若男还专门请了几个佣工来布菜,丝丝入扣地体现出那个年代上海中上层人家待客必有的礼仪与规矩。桌上摆的菜各有千秋,却大多离不开红焖黄花鱼、油爆大虾、酱鸭这些南方常见的,人们喜爱的菜式。我对石库门房子的兴趣其实早在多年前观看反映解放后上海市民生活的电影时就萌生了。《护士日记》里,事业有成的青年医生带未婚妻去看的新房是一所独立的房子,两层楼高,有几个单元,新房就设在其中较大的一间。《今天我休息》里的普通工人一家则住着一楼一底,还有独立厨房。夜晚门口的电灯映出花影,其实是旁边电线的影子。大跃进时拍摄的《万紫千红总是春》,张瑞芳们扮演的职员、工人妻子挎着菜篮有说有笑地从小菜场归来,他们的家似乎是一种将石库门房子和新工房结合起来的新建筑,不知是不是摄影棚里现搭的。女人们挎着的竹篮里有鱼,有糕,篮边还露出一枝早放的春花——这,自然又是一个新的话题了。
  • 来自网友【fish】的评论恩恩,好看好看!!
我们仅提供视频和图片浏览服务,本站不负责存储,侵权请及时通知。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