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魂女-HD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剧情地区:大陆年份:1993

导演:谢飞

演员:陈宝国 / 叶琳琅 / 马晓晴 / 伍宇娟 / 胡晓光 / 斯琴高娃 / 雷恪生 / 孙才华 / 张辉

云播资源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HD

故事精髓

香二嫂(斯琴高娃 饰)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女掌柜。她经营的香油厂获得了日本女商人的投资,可谓生意兴隆。但是,她有时也会黯然神伤,因为相夫教子令她寸断肝肠。老伴(雷恪生 饰)腿部有残疾是个酒鬼,孩子是天生的智障,这样的打击令她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她唯一快乐的便是跟情人(陈宝国 饰)在一起的时光,但是他的怯懦与怕事,让她的希望逐渐破灭……
为了给傻儿子讨一个好媳妇,她曾试图让媒婆牵线搭桥,但是应征的姑娘大多相中的是她的家产。最后,她出下策生生地拆散了一对情投意合的恋人,用金钱逼迫善良的女孩环环(伍宇娟 饰)就范。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远远出乎她的意料……
本片获得1993年第4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网友热议

  • 来自网友【泰伦斯的树叶】的评论之前看到了谢飞导演对门德斯的《1917》形式大于内容的批评,觉得挺有意思的,便打算看一看这位国内90年代获得金熊奖的导演的作品,于是便看了这部比较经典的电影,也算是知道谢飞导演为啥要嘴硬一句:形式大于内容得不了满分了。其实这和谢飞导演当年学电影,学创作的理解有很大的关联,所以这里还是有些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创作一个带有旧社会遗留下来,妇女的现实出路与精神自由的矛盾,并带有一些批判性的悲剧故事?我觉得谢飞导演给出了一个非常科班式的答案。他选择了两位女人,一个是成家多年事业上升的女主角,一个是处于无奈被迫嫁过来的儿媳妇,其中一个是当年的受害者,一个是如今的受害者,两人先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产生一些矛盾冲突,最后互相理解,明白了对方的难处,可是当互相理解后,母亲同意让儿媳妇离婚后,儿媳妇痛哭下的一句:又有谁会要我呢?配合着抒情的音乐和景色,把影片的悲剧性内核提炼了出来,影片也在此戛然而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细节,首先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女主角的事业上升期去讲述呢?如果移去事业上升的背景,放在家庭琐事时去讲不好吗?原因自然在电影里,我在这里简单做一下总结,第一点:这是一部会提到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妇女现实出路的电影,当你把一个妇女设定成为一个事业强人,而精神和欲望却遭受传统家庭禁锢的人物时,才会让观众感受到她虽然处在一个女性掌握社会生产地位,甚至能力不输给男性的新时代但是在旧的传统上以及精神上的出路上仍然存在悲剧。第二点:事业的壮大和上升可以表现周围人对于这件好事的喜悦,而此时女主角却正好因为和情人分手而生病,悲伤,痛苦,这才能真正的去反映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她的难受应该是处于事业带来的喜悦的测试之下的,而不是单纯的去表现她的难过。第三点:是因为剧本就在那里呐,哈哈,开个玩笑。我这里还顺便提一下和女主事业相关的一个角色,日本女商人,这个日本女人是用来干什么的?重点有三,其一是外国身份,其二是女性身份,其三是隐藏的国人血统。外国身份反映的那个时候的国人和外国人开始做生意,人们普遍有一种很好的期待感,在剧作中也成了吸引其他女孩想嫁过来的原因,影片里有个女孩前面说了一大堆话,最后一句撒哟啦啦相当具有讽刺意味,也揭示出了女孩为钱而来的真实意图。女性身份是和女主角的事业强人之间形成一种共鸣,女人之间在事业上的赏识,并且后来敞开心扉,也为女主角的事业铺平了道路。国人血统其实是可以再多多挖掘一下的,为什么日本女人要隐藏自己的血统,作为一个女人去闯荡事业是多不容易,这期间又会被多少男人小看?然后再次引发女主角对于大时代下女性身份的艰难性的认同。此外,我们说矛盾矛盾,那么女主角家庭内部的禁锢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瘸子的酒鬼老公,弱智的不善待妻子的儿子,这使得一个妇女得不到美好的家庭生活,像是丈夫善待自己,儿子能够自立,都成了奢望,这导致家庭的不幸成了她的压力源,而和情人共度的美好时光才是自由的,浪漫的。必须要提到一下影片的高潮,就是那个女主角看到儿媳妇在晚上跑在河边出去哭泣的抒情戏,利用了女主望向儿媳妇的脸渐变消失,镜头接空镜头配合音乐抒情,很好的展示了女主角理解儿媳妇并产生自身与他者的悲剧共鸣后,把悲悯之情洒向这片土地的寓意,也可以理解成通过女主角此刻见证命运类似体产后的矛盾,暗示这片土地上存在着更大的悲哀,不仅仅只是女主一家和儿媳妇,引发观众的同情。关于土地上更大的悲哀就不得不提一下影片还有个细节,就是快结尾时在夕阳下,女主角和儿媳妇对话的背景里,又听到了有个王家在娶媳妇闹腾声,把指向个体的悲剧推向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问题对于大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这两个悲剧的共同亲历者见证一个环境中的类似现象,预示着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上演,从而拔高了电影的立意。所以也难怪谢飞导演为啥得了金熊奖,还为啥说别的工作好像缺乏深刻的内容,那是他们那个时候的创作思维造成的,“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如何去批评旧社会的陋习,就是从悲剧的角度看问题,让两个悲剧的亲历者互相理解同情,但是却无力改变事实。必须要在这里指出的是,现代有些优秀的西方电影已经不做这样的尝试了,他们还在深挖个体的生命体验,比如如果是拍《1917》的门德斯来看这个故事,他可能会用《美丽丽人》里的处理,纵使家庭生活不满意,得不到这种观点下精神的自由,但是你毕竟身后有个家庭,那里面是不是有你忽略的美和幸福呢?当你意识到其中的美时,是不是也能给自己将就过来的人生一点心灵的安慰呢,如果学会在不幸中知足,人生就会少一点抱怨,多一些幸福,虽然《美国丽人》也是一部悲剧,因为当主人公明白这一切以后,他的命运已经被终结了,但是却落幕在一种幸福的悲剧升华中。如何给出宏大生命体验中自我评判式的人道答案,而不是欲望得不到安抚的悲剧警醒,这恐怕是谢飞导演缺乏的西方个体命运的终极思考。正如《1917》中的结尾,那个军官贬低了男主的个人行动对于战争的意义,而这也很可能是事实,但是门口的军人一句,干得好,孩子,以及不幸死亡的同伴的哥哥的一句谢谢,却赋予了男主坚定完成任务,和背负的同伴的死亡的沉重以个人价值,人道价值,就像对于整个战争而言只是一件小事,但男主最后骄傲地打盹睡着了,这是他生命中的高光时刻。生命的沉重可以用悲剧来衡量,生命的价值也可以用微小的美好来赋予。虽然我们知道,悲剧的力量可能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就定义了的,它确实立意高,但同时也希望谢飞导演多一些宽容,不要总用悲剧的沉重来否定某些戏剧处理。
我们仅提供视频和图片浏览服务,本站不负责存储,侵权请及时通知。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