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友【南国之风】的评论一开始是看世界青年说的,后来世界青年说因故停播了,恰好看到还有非正式会谈这个节目,类型差不多就试着看一看,其实适应了世界青年说的嘉宾,一开始还挺不习惯这边的老外的,那感觉就像是每一季换嘉宾的感觉(毕竟是同类节目),最主要还是记不住每个人的名字……不过看着看着熟悉了每个人之后,就有点欲罢不能了,讨论的话题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严肃也有欢笑。所以一直有关注这个节目,大概是从第二季开始的,基本上没落下几期,第一季也有补看。甚至到后面世界青年说复播,但是节目流程和形式做了很大的改变,我也不再有兴趣了。之所以会坚持看这个节目,主要的原因:一是谈话氛围比较轻松,题材也感兴趣;二是B站弹幕量可观,我现在已经养成了看视频无弹幕不欢的习惯,因为可以从弹幕获得视频以外的补充信息;三是三观基本相合,可以看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但都没有太偏激太出格,正反双方都还算有理有据的。但是节目一期一期看下来,却慢慢地越看越失望。1.嘉宾问题。目前为止最好的嘉宾配置大概是第二季吧,有几个嘉宾非常有亮点,例如oo有点小急躁的脾气和浪费时间这个口头禅,贡献了不少笑点;钱多多很感性,但着装大胆又出格,个性鲜明;功必扬、田原皓、小贝是常驻中表达能力最好的,逻辑性也比较好,给出的观点大多数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而且他们利用人们对这几个国家互相拆台的刻板印象也制造了很多笑料。还有一些临时嘉宾,例如美国的戈登、法国的宋博宁,他们的发言和自身的特质都是很有亮点的。这些人,要不就是像钱多多、田原皓这样童年经历相对比较复杂或者不那么顺利的人(小贝也算一个吧),要不就是像oo、戈登、宋博宁这样年纪比较大社会经历丰富的人,要不就是像功必扬、小贝这样读书多知识储备丰富的人。这些人在一起讨论就很容易碰出火花,尽管性别严重失衡,但是因为不同经历和不同年龄层的人在一起,视野宽了很多。小贝和田原皓这两个人是我觉得比较会站在小众群体或者边缘群体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对“另类”的人总是能够报以一定的宽容和理解,这一点我觉得是很难得的。田原皓真是可惜了,他节目外的事情略有耳闻但具体不太了解,第三季中期就默默地不见了,其实我是很愿意听他发言的,中文组织能力很好,视角也比较独特。唉,可惜可惜。而现在的嘉宾构成,还是全男性,年龄差距越来越小了,都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刚毕业没多久的,经历单一,知识储备好像也没有很突出(钟逸伦除外吧)。代表们的国籍也很混乱,最重要的是几个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大国都不在,就算有,也是非典型X国人,甚至都没有长时间的居住经历,怎么代表这个国家啊。选嘉宾,颜值因素占了很大块比重,导致个人特色突出的嘉宾越来越少。特别说一下被节目组偏爱的钟逸伦,牛津大学,自有学院派的一套思维方法,然而毕竟还是小年轻啊,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啊,可能是因为学霸的成长太顺遂了吧……除了第三季当临时嘉宾的时候惊艳了一把,后面的emmmm……并没有发挥他的长处,中文又拖了后腿。2.辩论话题最要命的就是这个了,到后面尤其是3.5季节目组特别喜欢挑一些敏感话题或者说有争议话题吧(尤其是跟女性有关的话题),以彰显节目组的“良心”。问题在于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个瓷器活。讨论得不充分,只有引战和招黑的份。现在的嘉宾构成,完全不具备讨论这些问题的能力。就说某一期母乳喂养的问题,在座的除了陈铭都没有一个是当过爸爸的,陈超是女的也没结婚也没生孩子,全是在想当然地发表意见,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那种。好几期女性话题都是这样,就是一群男人在一边对女人指手画脚的那种感觉,真是让人超级不快,不如讨论一些跟嘉宾密切相关的事。说真的,节目组本身就毫不掩饰定位主要观众群就是年轻女性,你不能只在颜值方面讨好观众吧,节目中表达观点的时候好歹多一点对女性的人文主义关怀吧。另外引出辩题的案例,多数情况下都是比较极端的现象,就事论事的话,根本没有讨论的余地,只不过一般讨论的时候大家都会完全忽视掉这个案例,延伸去分析了。既然这样,找这个案例也没有啥意义,不如直接出题目。而且,每次都是“正常不正常”的问法,实际讨论的多数是“好不好”的价值判断,次次都偏题。3.秘书长辩题双方是嘉宾自己选择站队的,表达的自然是本人的观念,可是秘书长反而不宜暴露自己的倾向,这不是个下结论的角色,不需要在最后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BLABLA说一堆论据。而是一个归纳和补充的角色,对于嘉宾忽视掉的角度,可以补充一下,甚至某个嘉宾有不错的观点但是因为语言和逻辑的问题表达不清楚,可以替他补充论据,这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学习的机会。陈铭是大学老师,还是精于辩论,以他的水平要做到这些并不难。可是近期他总结的时候总是要下一个非此即彼的结论,引导性实在太强了,非要这样,那不如直接参与辩论算了。4.节目的问题以前大概就是正常的做一个传统的脱口秀类节目,现在已经完完全全沦为“综艺”节目,用的是现在的综艺节目惯用的套路。造人设,嘉宾自然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少;拉郎配,强行制造主席团对某个嘉宾的特殊关照;强行造梗,包袱抖得越来越不自然;靠讨好观众生存。我想说只盯着主要活跃于B站和豆瓣的观众群体真的好吗?虽然这个节目确实是在B站观众的推动下提高了关注度的,所以节目里面也经常提到B站。一次两次还行,相比B站某些铁杆粉老是被翻牌应该也很开心。虽然我也是只在B站看这个节目的,但是我还是要吐槽,这讨好观众过分了点吧,难道节目组真的打算节目只做给B站观众看吗?这是个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啊,有点大格局好不好 。可能我比较传统,即使在今天很多节目越来越重视跟网友互动,靠这个来维持节目的关注度和活力,我还是觉得做节目,要听取观众的意见,但是也要跟观众保持一定的距离,节目应该由自己独立的想法和坚持,而不是被观众左右。反正呢,我就是那种墙头草观众类型,节目好看的话我就会一直看下去,不好看就会用脚投票。当然看得时间久了也不会突然就因为一期不喜欢就不关注了,但是一直都这样那我也不会膈应自己坚持看下去,失望了自然就走了。————————————————后面无聊的时候又翻回了第二季头几期看了一下。当初的氛围跟现在真的不同。第二季的时候代表们其实主要还是以讲故事为主,辩论为辅。这回知道问题在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