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个故事 第36個故事-HD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剧情 / 喜剧地区:台湾年份:2010

导演:萧雅全

演员:张为程 / 张达隆 / 张翰 / 张聿文 / 马玉 / 林筱筠 / 林孟瑾 / 袁绪虎 / 桂纶镁 / 李敦纲 / 中孝介 / 范扬仲 / 林辰唏 / 巴钰 / 李佳颖

云播资源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HD

故事精髓

台北市的一角,伫立着一间清静雅致的咖啡店。它的主人朵儿(桂纶镁 饰)和蔷儿(林辰唏 饰)是一对美丽的姐妹花,朵儿经营咖啡店的想法由来已久,偶然的机缘下,她得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在开业之初的喧嚣后,咖啡店渐渐归于平寂。正当姐妹俩为此烦恼不已之时,一本朋友庆贺开业送的泰文食谱启发了鬼灵精蔷儿的灵感。她鼓励姐姐在咖啡店内开展以物易物的服务,吸引各色人等云集于此,寻找、交换彼此的心爱之物。咖啡店渐渐热闹起来,拥有36个城市故事的周群青(张翰 饰)的到来,也改变着姐妹的人生……
本片荣获2010台北电影节观众票选奖和最佳音乐奖。

网友热议

  • 来自网友【InvisibleCat】的评论《第36个故事》海报 《第36个故事》发生在2010年。2010年,作为这个10年的起点,现在回忆起来,仿佛是那个“无用时代”落幕的序章。那个“无用时代”,容忍文艺青年们无病呻吟的幸运,也能够欣赏那些艺术感甚至有些过分强烈的人事物。王家卫还广为流传且大受欢迎,大荧幕上甚至还有不少充满了实验气质的电影。01《第36个故事》属于刚刚被那个时代冠名的“文艺电影”,那种典型的台式小清新。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投资上亿的布景,以一段对话开始,以一段长镜头结束。女主角不是超级英雄,也不是隐藏富豪,既没有很蠢,也没有很丑/很美。她只是稍微比一般人幸运些,然后,保留一些所谓的,“平凡的梦想”之类的东西。(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姐姐朵儿(桂纶镁 饰)从小的梦想是开一家咖啡馆。多年后,朵儿终于存够了钱,在台北开了一家自己的咖啡馆。因为开了咖啡店,妹妹蔷儿(林辰唏 饰)被妈妈塞过来“帮忙”,因为“她反正也是闲着”。朵儿(桂纶镁 饰)和蔷儿(林辰唏 饰)虽然满怀“创业”的热情,朵儿咖啡馆的生意却并不好。于是蔷儿在没有经过朵儿同意的情况下,在咖啡馆开始了“以物易物”的活动:大家可以拿任何东西来咖啡馆和蔷儿交换自己看中的东西(当然,前提是蔷儿同意交换)。蔷儿明面上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给咖啡馆带来人气,实际上是希望一步一步,最终可以为自己换来一台车和给妈妈换来一套骨瓷。但这个“以物易物”的活动,除了让咖啡馆里面堆满奇奇怪怪的杂物之外,并没有为朵儿卖出更多咖啡。而蔷儿也因为“总是经不住对方的哀求而答应并不合理的交换请求”,感觉离自己的最终目标越来越远。朵儿和蔷儿面对咖啡馆无处安放的杂物但就像“以物易物”这件事本身的不可预知性一样,因为这个古怪的活动,越来越多人知道了朵儿咖啡馆,也因此逐渐出现一些有趣的人:蔷儿用一个“偷来”的故事,和一位空乘员交换到了朵儿很喜欢的手机挂饰;一位日本客人用唱一首日本儿歌的方式,和她们交换一本古老的日语儿歌集。中孝介特别演出故事的结局很妙。想要开咖啡店、让这个世界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角落的朵儿,背起背包开始了她的环球旅行。而一直想逃离妈妈管教、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蔷儿,却接过了姐姐的咖啡店,踏踏实实继续经营。朵儿和蔷儿好像交换了彼此的人生,又好像只是离真实的自我更近一步。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和“以物易物”的活动没有什么关系,又似乎充满了连接。02我初看这部电影是因为一位朋友的推荐,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到了我现在的年纪,再往回看,大概才真正开始慢慢明白里面那些细微处荒诞且不符合故事转折的原因。生活从来都不跟随以下规范的剧情发展:我们成为主角,我们创造故事,前面经历挫折,最后收获成功。生活更像一个问题而不是答案,而意义感的获得则来自于这些问题对于你所在生活的不断审视。每一秒你都要从很多个选项里挑选其一,大到可以是买车还是结婚,小到可以是拿铁还是美式,而所有的选择都没有绝对的优劣对错。就像“以物易物”,你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交换/不交换,只取决于你的“心理价值”:你的骄傲和三斗米之间,你的自由和所谓安全感之间,等等,等等,再等等。而那些人所说的爱,最简单的格式,其实就是理解和尊重你的“心理价值”,也因此体谅你的每次交换和选择。电影中的核心问题但不是每一次交换你都是充分准备并被充分通知的,有时你甚至难以察觉“交换”正在发生。如同电影剧情那样:朵儿因为听了一位客人的冒险经历,为每一个故事都画了一副插图,当作纪念。但最后,那位客人粗暴地把这些插图通通收走,并且那么理直气壮:“这些都是我用自己的故事换来的”。那些时候,你除了错愕,无能为力。但真正精彩的故事就在交换和交换之间发生了,在你并未预期的情况下(顺便嘲笑你所有的 planning 多么无聊且毫无意义)。03这部电影也让我认识了雷光夏。一个低产且低调,十年前没有什么人知道,现在也没有什么人知道的台湾“非职业”歌手。“非职业歌手”这个称呼,是台湾乐坛的一个玩笑。因为雷光夏自己亲自演唱的歌曲实在太少。更多时候,她是音乐制作人,是电影配乐,是电台DJ。她在20岁的时候就因为给纪录片配乐获得台湾金钟奖。此后数度和侯孝贤(台湾名导,代表作《最好的时光》《聂隐娘》)合作,为他的电影制作配乐。猜测也应该是因为侯孝贤的关系(侯孝贤是这部电影的监制),雷光夏选择为《第36个故事》配乐。如果没有雷光夏的配乐,这部电影的氛围感至少会减分一半。雷光夏也因为这一次的电影配乐,接连获得金马奖最佳电影原创歌曲和金曲奖演奏类最佳专辑制作人奖。大概是因为常常为电影配乐、以及长期接受古典音乐的熏陶,雷光夏的作品中常常有一种温暖的疏离感。她擅长讲诉他人的故事,却很少表达“小我”。但这种疏离并不是带来冷漠,而是带来一种超脱的慰藉。除了,雷光夏,这部电影的配乐里,还有一个人无法忽视,那就是侯志坚。在《第36个故事》里,雷光夏创作了主旋律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听到的主题曲,而侯志坚则更多负责相关场景的配乐。我想你大概率从来没有听过侯志坚的名字,但一样大概率的,你一定看过他配乐的电影:《蓝色大门》《那些年》《小时代》《等一个人咖啡》《我的少女时代》。侯志坚原本是摇滚乐队的键盘手,在当年的台湾,论技术算得上最一流那种。乐队解散后,侯志坚也尝试发行个人专辑,但并未大火,倒是因缘巧合做起了电影配乐。《蓝色大门》是侯志坚的第一部电影配乐作品,也是他为台湾青春文艺片配乐的开始。说起《蓝色大门》,大家会想起留着短发的桂纶镁,还未油腻的陈柏霖,以及陈绮贞的《小步舞曲》。但侯志坚创作的《蓝色意识》则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也充分展现了他个人的钢琴才华。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我猜想你该对下面这段音乐有所记忆。2011年大热的《那些年》是侯志坚电影配乐的另一代表作,他通过音乐成功营造了一种热血又无悔的青春记忆。而《那些年》主旋律般存在的《制服上的蓝点》和《女孩的马尾》,也用了侯志坚最招牌的钢琴演奏,充满了深情和悸动。 以上。猫尔本2020年夏
我们仅提供视频和图片浏览服务,本站不负责存储,侵权请及时通知。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