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友【景天·over the sky】的评论原著小说叫<张公案>,剧却叫<君子盟>——这个剧,与其说是讲探案,不如说是讲两个主角在复仇之路上的一场成为君子的修行。何谓君子?兰大人的父亲从小就教他: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老兰大人是个年轻的父亲。他懂道理,但是教得有点生硬。兰大人从小背得熟,但真到自己的德行有所违背的时候,忘得也快。相比之下,张生的师父就高明得多。从抱他走的那天起,师父就知道他的身世肯定隐藏着诸多秘密。师父怕他此生为自己的出身所困,所以一面给他创造一个非常宽松和谐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他自由自在地追寻自己的理想;一面通过现实教他明白命运非天定的道理。师父是算命的,但是他从小就知道,师父从来都不会预见未来,卦象也不会决定人的未来。古文书面语里并没有命运这样的并列词,<易经>里的命,不是天定,而是要通过自己一生的努力来证明。所以<易经>的第一句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师父从没有强迫他背成篇的经史子集,而是惯着他看自己喜欢的探案推理话本,把他教成了一个心思缜密,固求正义和真理的理科生。我印象中他最爱说的一句台词就是“怎么可能?”不信妖不信邪,只信证据和推断。兰大人因为误会恨过他,义兄(辜先生)嫉妒过他,因为他拥有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而两位前辈都因为背负着家族仇恨而曾经数十年无比痛苦纠结。但是外面的世界不都像自己长大的小山村,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当他追随着景仰之人的足迹最终来到此人身边的时候,才知道书里的那些故事,那些人,最终都是不得不被时代抹去的悲剧。太后是这个极权统治下的一个暴躁的独裁者。她想除去政敌,不惜栽赃陷害,甚至都不用她自己讲出来,满朝文武都能很“自觉地”猜到她的意图,并且认为实现她的意图是自己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手段。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他亲眼看着写出了自己最爱话本的那双手,取三尺白绫,悬梁自尽前,还要感谢太后保留全尸的恩典。他才刚刚明白,在这样一个乌烟瘴气的朝堂,坚持探寻真相的执法者没有尊严。说说哥哥吧。我一直觉得很遗憾,他能叫醒兰大人,却没能叫醒哥哥,因为他们重逢得太晚。我一直觉得,是哥哥替他走了复仇的不归之路,因为哥哥活成了师父最怕他会变成的样子。哥哥在京城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在报复朝廷对摩箩村的所作所为。作为一个普通人,都觉得这是丧心病狂,残害无辜;但是平心而论,背负着家国之恨,有几人仅能因为拯救苍生这样高远却毫无实感的理想,不去复仇而让余生了无遗憾?哥哥只说为自己报仇,而不愿意说是为摩箩人报仇,他可能是觉得,自己生来有罪,生母有罪,他不配站在摩箩人的立场来报仇。但是他对幼时的回忆,对弟弟的疼爱,还是时常散发着他其实很想做一名摩箩人的气息。看到他拿着摩箩族的哨子最后发出放毒的信号时,就知道他根本没有放下过去。看到他为复仇做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太后后悔醒悟,又感觉他有点单纯。在权力欲的驱使下,亲人相残,谋害亲骨肉的事件历史上不要太多。他应该放下,这世上还有很多爱他的人,比如苦若待他视如己出的母亲,对他十年相忆寄梦中的兰大人,弟弟在假太后身边时也劝他放手,但他拒绝了。张生的师父最怕他变成这样,怕他无法走出复仇者的宿命。但是他追逐着梦想,坚持着把每个案子都查到水落石出,固执地揭露着每个真相的时候,却唯独在皇帝身份这件事上,他没有坚持,而是最终选择向世人撒了这个谎。二十年前的陶寺卿掩盖真相为了自保,二十年后他掩盖同样的真相却拯救了京城百姓。跟兰大人一起,放下各自的仇和恨,守住了君子当为天下先的誓言。所以哥哥最后对他说,你会说谎了,说明你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