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47集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国产剧地区:内详年份:2010

导演:高希希

演员:罗晋 / 黄维德 / 沙溢 / 康凯 / 何润东 / 矢野浩二 / 吕晓禾 / 于荣光 / 李建新 / 陈好 / 赵柯 / 霍青 / 聂远 / 李依晓 / 林心如

故事精髓

东汉末年,朝纲混乱。内有董卓(吕晓禾 饰)巨奸权倾朝野,专横跋扈;外有黄巾军起义,撼动社稷。时有曹操(陈建斌 饰)韬光养晦,欲为国除害。逃出京城后,曹操与各地诸侯袁绍、刘备(于和伟 饰)、孙坚等二十路

网友热议

  • 来自网友【城市森林】的评论当年的剧评中,有许多对这部剧赞不绝口,更有许多评论认为它超越了老版三国。如今十四年过去了。想知道当初为这个剧给出4星、5星的人们如今过得还好吗?现在对这部剧的判断发生变化了吗?字数够了吗?字数够了吗?字数够了吗?字数够了吗?字数够了吗?字数够了吗?字数够了吗?字数够了吗?字数够了吗?字数够了吗?字数够了吗?
  • 来自网友【飞雪那天】的评论 转一篇好文:一偶然地,看了部十年前的历史大片新《三国》,被雷得外焦里嫩,就上微博吐槽了几句。我说要向之前吐槽过的金庸剧道歉,错怪你们了,你们比新《三国》还是强点儿。但有个别说我是“先入为主”,说老三国“只会照抄原著”,新三国拍得比较“活泼”“有创新”。答应了微博网友写一篇,新《三国》到底烂在哪里,今天就兑现一下。文章不是针对任何个人,也不是去否定他们别的作品,完全就剧说剧,是出于对三国的感情。十年前的剧,为什么今天要吐槽下?因为我发现新《三国》像是一个标本,它溃烂的历史观、英雄观,恰恰是今天许多人想法的映照。理解了新《三国》,就能理解今天许许多多的奇葩现象。文字稿篇幅有限,只说几个最根本的问题,大约5000字。二首先,新《三国》的所有演员,乃至于摄影、音乐、服化道等等,都先排除在今天的吐槽之列。说句大家可能会意外的话:烂,演员有责任;但是烂成这样,根子不是演员。 有朋友可能会问:主角们拉垮成那样,你看不出来?当然看得出来。以后有机会另文再说。但新《三国》整部戏,根子是烂的。记得《潜伏》里站长的话吧,天津的命运,在几个偷偷摸摸的间谍吗?那么多整编师丢了,那么多大城市丢了,我们还在这里抓几个卧底演员,批判服装道具,批判一下怪眉日眼的BGM,是根本吗?倪大红不是好演员吗?为什么这个司马懿就不成立?于和伟演《三体》也还不错吧,怎么演刘备就光盯着地板了?老三国里的阚泽,挺灵的吧,张喜前老师演的,到了新《三国》怎么就立刻不灵了?演员只是表象,而不是根本病灶。一个溃口看着吓人,但根源在别的地方。三先说第一个根源,新《三国》的历史观是幼稚并且粗暴的。幼稚,往往带来粗暴;粗暴则又往往是幼稚的表现。拍《三国》,有一个大前提是必定要立住的,就是要看得见人民的痛苦,要有一个基本的人本立场。 汉末到三国是乱世,是“生民百遗一”的惨痛时代,苦难是它的基本面,是人民每天面临的东西。你作为现代人,但凡要拍“历史正剧”,可以描写乱世,但不可以吹捧、羡慕。记住你讴歌的只是乱世里的英雄,是人性在乱世中的光辉,而不是鲜血和杀戮本身。这里就不能不提老三国,它的底色是悲天悯人的,充满人文主义精神。上来拍的黄巾起义,后来拍董卓霸京师、曹操攻徐州、刘备携民渡江等等,都用各种方式描绘民众的痛苦和战争的残酷。刘备携民渡江那一段,就拍了一对逃难母女的故事,小女儿不幸死去,催人泪下。所以老三国里的人物虽然也说“乱世必出英雄”,但你不会感觉片子本身喜乱乐祸、残暴无仁,原因就在这。不容易啊,1994年的境界。 四相比老《三国》历史观的浑厚正大,新《三国》的历史观则幼稚偏邪。 它完全缺乏人文主义精神,骨子里弥漫着一种对杀人取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艳羡和雀跃,仿佛一个失心疯的中下层阶级,却拼命想充当统治阶层的代言人。它很爱宣扬“大乱”是好机会,喜欢和平的人是平庸的,喜欢乱世才是有境界,借曹操的口说:“如无乱世,何来英雄?如果是太平盛世,你不过是织席贩履(不是屦,原话如此)之徒,只有乱世才是我等建功立业的机会。”隔着屏幕你都能感觉到主创的津津乐道,还自以为很深刻。说白了,它的历史观就是街头一个无知又好战的闲汉水平。 对于民众的苦痛,新《三国》明显敷衍漠视,浑不在意。曹操要搞屠杀,一句台词带过,还非要解释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粮食”,以此开脱。“英雄”杀了老百姓那叫代价,没什么大不了的。剧中的曹操枉杀了好人,居然说:不是阿瞒我杀你,是这个乱世杀的你。你们找时代喊冤去吧。以此类推,如今凶案里所有人渣都可以说,不是我杀你,是这个不公平的时代杀你。发现没,今天的人无论老中青少,都有很多喜乱乐祸的,就是这种历史观的一脉相承,杜甫说的“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就是这种。五说到历史观,就必须连带说一下英雄观。英雄观是历史观的延伸。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英雄观。金庸借郭靖之口说,“杀得人多未必是英雄”,又说“英雄都是造福百姓之人”,这就是金庸的英雄观,是他小说里闪闪发光的部分。新《三国》的英雄观,本质就两个字“慕强”。有没发现它捧高踩低,媚上凌下,一股小人气质。这集中体现在新《三国》对曹操刘备袁绍等人的态度上。对比老《三国》,人家对曹操是平视的,既充分展示曹操的光芒,也鞭挞曹操的丑恶;既描写曹操热血赤诚的一面,也刻画曹操暴戾恣睢的一面,还揭露了他晚年后的逐渐变态。一方面,老三国的导演、编剧放任曹操去歌去舞,《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操安能以血补天哉”,尽情显露才华和抱负。另一方面,也让曹操去充分暴露自己的残忍和猥琐。你看了剧之后就会充分了解,曹操为什么既是魏武,又是曹瞒;既能引领“建安风骨”,又是乱世奸雄。新《三国》则完全不同,它是谄媚的,匍匐在强人脚下。在主创的认知里,三国人物中曹操成就最牛逼,刘备第二牛逼,所以一慕曹操,二慕刘备;曹操万岁,刘备九千岁;曹操必定最深刻,刘备第二深刻;装逼优先曹操,然后带上刘备。别不承认,这就是你们骨子里的认知水平。因为自身认知有限,主创又压根无法洞察曹、刘真正的闪光点是什么,所以就只剩下两招:胡乱吹捧、拼命粉饰。曹操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吹捧一下,要么自己吹捧,要么让旁边的NPC配角吹捧;曹操做坏事也要粉饰,替他诿过,比如之前说屠城是因为没有粮食,总之领导作恶都是情非得已。而对于袁绍、袁术,因为是失败者,所以在新三国眼里就是臭狗屎,是“踩低”的对象。对于袁绍等人,新《三国》是还没讲故事就先贴标签了,还没展示他们的言行就开始反复作践了。反董盟军一段戏,哪怕袁绍什么都还没说,什么劣迹都还没有,就先成为了臭狗屎,就被认定是虚伪的、自私的、傻缺的。‍‍‍‍‍‍‍‍‍‍‍‍‍‍‍‍‍‍‍‍‍‍‍‍‍‍‍‍‍‍‍‍新《三国》的主创不像老三国那般像是一个沉静的记录者,是一个历史背后的沧桑之眼,而活像是一个曹操身旁的谄媚小人,袁绍只要一开口,他就冲出去:“住嘴,你这个失败者!”综上,历史观和英雄观上的浅陋粗鄙,是“根子烂”的主因。为什么你觉得这部戏内核鄙俗又混乱,粗暴又势利,这是主因。六再说第二点,格局逼仄,见识卑下,毫无理想主义光辉。新《三国》见到八卦,就像苍蝇见到了血;见到阴谋论,就像苍蝇见到了屎。发现没,新《三国》的主创,对于人性里但凡稍微理想主义的、光彩的部分,基本没有感知能力,也没有欣赏能力。兄弟情义,君臣相得,患难之交,推心置腹,死生契阔,兼济天下,民胞物与……但凡是三国里这一类的东西,光彩的,闪亮的,感动的,慷慨的,明显新《三国》都不懂、不会、不耐烦、体察不到。为什么桃园结义潦草带过?为什么古城相会毫不动人?为什么三顾茅庐如此搞笑?为什么千里寻兄拉垮敷衍?为什么刘备像个虚伪小人?为什么曹操毫无诗人风范?为什么关公全无个人魅力?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超我”的部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光辉明亮的东西,是诗性的东西,是乱世中理想主义的不灭光彩。主创压根感知不到,他们自己本身就没有,好比没有视锥细胞,不知道什么是光;没有鸡鸡,不知道什么是蛋疼。自己没有的东西,怎么能感知得到?那么主创喜欢的是什么呢,就是一切幼儿园权谋和培训班阴谋论。“这江东到底姓孙还是姓周?”“再这样下去,荆州恐怕要不姓刘了!”“别忘了我才是大都督,我是大都督!”“我们说什么也不敢争您的军师之位呀!”“别忘了,你是皇帝,他是臣子!”由于自身逼仄、卑下的格局和识见,导致这部剧只能在这个低级层面里打转。刘备招亲,多么可乐可亲的故事蓝本,老《三国》拍得妙趣横生,人情世故、阴谋爱情、吴侬软语、戏曲歌舞交相辉映。新三国却偏偏瞧准了一个话题猛解读——赘婿。刘备集团开会,聊来聊去,就是当不当赘婿,叫不叫孙权大舅子,沉迷于伦理梗。还是那句话,不管摆再多珍馐,狗都能准确地找到那盘屎。正因为如此,所有的英雄人物都塌陷成为蝇营狗苟的破烂玩意。比如周瑜。什么是周瑜?“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祸福共之,生死共之,此周瑜之谓也!”这是周瑜。到了新三国,就塌陷到“我才是大都督”“江东到底姓孙还是姓周”,空闲再拎小乔出来跳舞接客,“这太阳是为我们升起的”。诸葛亮、荀彧塌陷为说曹操有特殊爱好喜欢人妻。张飞关羽塌陷为只会争风吃醋,天天背后嚼蛆说同事闲话,张飞还塌陷为骂吕布这小白脸净讨女人喜欢。曹操则塌陷为向群臣说你们都可以搂着三五个娇妻美妾,然后大伙还一起哈哈哈哈哈。所以新《三国》拍君子则像小人,拍英雄则像地痞,拍宴会则像酒局,拍乐舞则像商K。认知是什么,拍出来就成什么。七最后讲讲第三点关键的“烂”,就是低劣的文史素养和文字能力。文字,是历史剧的肌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即便一部剧作思想贫乏、内在空洞,倘若文字隽永、省净,也能一定程度上遮丑,不至于完全光腚裸奔。可惜新《三国》连这个底裤也没穿。但凡稍微有点语文水平的,看上几分钟剧,都能看得出它的文本空洞无聊、装腔作势,明显是出自一个中文素养很差、文史积累贫弱的团队。说句不夸张的,真不知这帮人中学作文有没及格过,好奇怎么拿的圈里那些剧作奖。那些词汇乱用的恐怖笑话都不多提了。难度高一点的类似“焕然一新”“蒸蒸日上”“弄巧成拙”等词语,剧里爱用,虽然非常违和,但它们的诞生年代倒还可以探讨,非要用也就罢了,都不多说啥了。然而像“生作人杰,死为鬼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投鞭断流”“天下谁人不识君”“今天是老夫的忌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些都要错?你们这是需要向李清照顾炎武高适们负责的懂不。还有“综上所述”是什么鬼,那么爱用?甚至吕蒙都还没出场,就“刮目相看”了,连三国自家人物的典故都不知道。就问你们咋不说董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怎么不“说曹操、曹操到”啊?还有剧中曹操说自己和刘备“相敬如宾”,董卓说王允养女儿是“金屋藏娇”,诸葛亮说“大乔小乔有伯牙叔齐之才”……我活了四十年,“伯牙叔齐”这个震撼组合真是第一次听说,伯牙和叔齐俩人怎么组的啊,一个弹琴一个去死是吧?要不是十年前的剧,真怀疑主创对“伯牙”的知识是从霸王茶姬来的吧?难怪有博主吐槽说是伯牙舒淇之才,好歹对得上小乔。吃一行饭,要一行脸。个别错误和穿帮确实难免,任何剧、任何书都有。然而像这样集集是错、到处是错、不穿底裤的,根本是对中文毫无敬畏心,说严重点是对三国、对汉语的侮辱。八如果大家还爱看文字扒皮的,我再多聊一点。随机找一集,随便点进度条,就看到这样的台词:关羽:“孔明或许是个贤士,或许不是。或许他非但不是贤士,却是个沽名钓誉之徒。”似这等废话加病句,放在小学生作文里都不合格。来来来,大编剧们,请告诉我“非但……却”是个什么组合?全剧的台词,我给它下个判语,就是欲对话则必注水,欲褒扬则必中二,欲逞雄则必滑稽,欲坦诚则必犯贱,欲决策则必搞笑,欲表白则必恶心,欲拽词则必拉垮。这水准,仿佛老头子拉稀,茶缸兜不住。有人大概还不服,我再随便选一集,第三十七集,专门品一品台词水平,看看我的评判有没有下错——1、鲁肃夸奖孔明:“单凭一条肉舌头也能杀人。”这什么虎狼之词?鲁子敬怎么用语那么粗鄙?你倒说说怎么杀,用肉舌头舔死?是不是“欲褒扬则必过分”?2、鲁肃向孔明“坦白”:“我就是要借吊丧之名,探一探你们的能力……”主创你怎么不死去?人家公子刘琦就披麻戴孝在旁,鲁肃来凭吊他亲爹,却当面说什么“借吊丧之名”,人家打死你都不算多。这是不是“欲坦诚则必犯贱”?3、曹操向蔡瑁下令:“给你三个月时间,在洞庭湖操练四十万水军,打造八千艘战船”,而且是“长二十丈,阔数丈”的巨舰……能明白你们自以为的出处在哪,可那是蔡瑁三个月能干的?是不是“欲决策则必搞笑”?4、孔明对孙权说:“我主公必然殉天而死,断断不降!”可真行啊,连句“我主必然周旋到底”都不会说,直接让刘备自尽殉天。这是不是“欲逞雄则必滑稽”?还有这一集里说什么刘备去江夏是“龙入海,凤腾空”(怎么不说颠鸾倒凤),说孙权“少年英主,南天一柱”(也不知道多粗),说诸葛瑾“我兄长在江东群雄之中只能排名二十之外”,说鲁肃“整整一个月孙权与鲁肃寝则同室,朝夕不离”……这些中二词语,尽是尴尬唐突,听得人直想脚抠地板。在此揭个秘,剧集里很多细节都暴露了主创压根就不读书、没文化。比如剧中为了显示周瑜有学问,居然说周瑜读书“读完一卷就烧一卷”,因此书房里一本书都没有。孔明对此还大加赞赏,说妙啊,我家也没书,只有一本黄历。这个的搞笑之处,还不在于摧残书本和文化,而是这完全是文盲的凭空想象——因为自己不读书,就误以为大佬记性好,读完就烧,还比谁烧得快。这就跟想象皇帝用金锄头刨地瓜差不多。请问你听过一个葡萄酒大师喝一瓶砸一瓶,所以自家酒柜一瓶酒都没有的吗?‍‍事实上,真读书的一定要搜集、收藏书本,有的还要备注标记,以备不时查阅。王士禛读书,遇见新典故或词句,就誊抄而出,贴在壁上时时览读。胡适之读书,见到重要材料就折角或者标注,以备查询。还特么“读一本烧一本”?脑子被烧了吧?总之新《三国》的问题太多,一篇文根本说不完,但以上这几点是根子上的烂:史观偏邪,识见低下,格局逼仄,文本稀烂。还说什么不喜欢新《三国》是“先入为主”,还有人拼命碰瓷老三国,说什么老三国也有问题。可别碰瓷了,老三国是艺术的杰作,是不朽的经典,这不是谁强加的,是咱们一集一集反复看出来的。好比南帝北丐武功再有毛病,也不是藏边五丑碰瓷的。 莫名地有一个感触:过去总说,人和人之间认知的差距是由于“信息差”,许多人因为不明真相,看不到真正事实,造成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但在两部《三国》剧上,根本没有什么“信息差”,都明摆在那里,随便看。有少数人仍然死活看不出差距。只能说审美是一种本事。用范志毅大将军的话说:没这个能力知道吧。(完)
我们仅提供视频和图片浏览服务,本站不负责存储,侵权请及时通知。网站地图